
茅台尝试年轻化叙事;猪猪侠入职京东;霸王茶姬“听劝”;小米SU7Ultra前舱盖争议;李宁站位争议引退货潮营销红黑榜
5月7日,贵州茅台以“天籁入酒,山河共酿”为题,在微博官宣张艺兴成为茅台文旅首位品牌代言人,并预告了其将在贵州黄小西T2音乐节上登台演出。消息发布后,有关“茅台文旅代言人张艺兴”的话题阅读量持续攀升,这场看似出人意料的跨界合作,实则是百年茅台与Z世代消费密码激情碰撞的又一尝试。
2022年,茅台集团以“年轻人的第一口茅台”为口号,推出茅台冰淇淋,助力品牌跨界破冰,创下年销千万杯的纪录。此后与瑞幸咖啡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首日销售额破亿,再次印证了茅台对流量密码的精准把控。但是,猎奇联动只是敲门砖,文化认同才是归宿。当年轻消费者在咖啡杯中尝到酒香的瞬间,品牌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制造惊喜,更是如何让这份惊喜沉淀为独有的文化记忆。
如今,国内的白酒行业正面临深刻的代际焦虑。当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此次茅台文旅选择以音乐节为载体,将品牌基因注入新一代消费者的精神场域,标志着茅台集团正在以文化符号塑造者的身份重新定义品牌年轻化路径。从“卖新奇”到“找共鸣”,以文化共鸣替代产品植入,让茅台酒的酱香在音乐浪潮中得以充分释放。
此次携手顶流艺人,更像是茅台向年轻人递出的文化请柬。当子公司以“文化共创者”姿态主动拥抱Z世代,其释放的能量或将为茅台集团品牌年轻化提供新的叙事范式。毕竟,真正的年轻化从来不是强行扮酷,而是让品牌底蕴在当代语境中自然生长。正如茅台镇的赤水河,历经岁月沉淀,依然奔涌向前。
近期,京东入局外卖,其创始人刘强东亲自下场送外卖,营销效果惊人。其间,网友发现刘强东所穿的红黄配色外卖工服,竟然和国产动画经典角色猪猪侠“撞衫”了。一时间,各种表情包刷屏网络,不少网友喊话京东“联名猪猪侠代言”。
面对这波意外热度,京东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先是在官方微博发布神秘“新员工”入职表,头像打码却明晃晃写着“猪猪星籍贯”;接着多个京东系官方账号配合演出“猜猜是谁”的戏码;最后正式官宣猪猪侠成为京东外卖骑手,还煞有介事地安排了工牌和联名T恤。
这一营销策略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三个“真”字。首先是“真听劝”,京东没有错过热点,而是快速响应,完美承接了网友的创意;然后是“真投入”,不仅让猪猪侠“入职”,而且为其设计了完整的“外卖骑手”人设;最重要的是“真合拍”,其借势经典IP,以猪猪侠“正义勇敢”的角色设定,弥补了京东外卖作为行业新人在品牌形象上的空白,将品牌从冰冷的商业符号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化节点。
如今,这种“网友起哄,品牌接招”的营销套路越来越常见。前有张小婉因造型像霸王茶姬Logo而成为其代言人,后有李昀锐被粉丝称为“人形舒肤佳”后官宣双方合作。这些案例都证明,与其花大价钱硬推广告,不如学会倾听用户的声音。当品牌愿意放下身段和消费者玩在一起时,传播效果反而事半功倍。
4月25日,恰逢清华大学114周年校庆,数百辆身着“清华紫”定制涂装、装配校庆专属旗帜的美团共享单车进驻清华园,迅速引发师生群体的关注并掀起校园骑行风潮。
此次美团限定单车以清华标志性的“清华紫”为主色调,车把手上安装印有校门剪影及“爱祖国·爱清华”标语的校庆旗帜,成为清华大学校园文化的移动展示载体。值得关注的是,其车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团队主导设计,而车头旗帜的图案则由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的学生设计完成。这种品牌共创机制,在保障文化表达专业性的同时,强化了校园共同体意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播形式。
这种文化共创的思路,实际上延续了美团单车一贯的创新基因。回看其创新轨迹,从冬季推出防风手套解决冻手问题,到夏季推出防晒坐垫缓解灼热不适困扰,再到整合共享充电宝实现“扫码取还”的便捷服务,其每一次功能升级都在强化“美团比你更懂需求”的品牌主张。而“清华紫”单车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品牌从“功能满足”向“情感供给”的战略跃迁,当学生骑着带有学校标志性元素的单车,路过“荷塘月色”景观带时,商业服务已自然融入集体记忆。
在高校营销日益同质化的当下,美团此次文化共创无疑是一种差异化破局思路。其拒绝浮于表面的贴标式联名,转而深耕文化土壤,将商业行为转化为文化共鸣。正如那抹流动在学堂路上的紫色所昭示的:当品牌俯身倾听百年学府的文化心跳,冰冷的钢铁骨架也能焕发出人文温度。
5月初,《乘风破浪的姐姐6》选手张小婉因造型与霸王茶姬品牌Logo高度相似,在社交平台上主动喊话:“这代言我能接吗?”网友迅速将相关话题推上热搜。令人意外的是,霸王茶姬团队连夜启动合作流程,仅用23天便完成广告拍摄与官宣,甚至将张小婉所在组合“小婉管乐”打包签约,被网友戏称为“甲方拖延症分人发作”。
传统品牌签约代言人往往耗时数月,而霸王茶姬从创意提出到广告上线天,甚至快于综艺节目剪辑周期。这种“火箭式执行”契合Z世代对“即时满足”的期待,也凸显出品牌对热点的高敏感度与快速反应能力。
霸王茶姬并非首个“听劝”品牌。此前,肯德基对《再见爱人4》中“熏鸡事变”迅速回应“这单我请”,RIO因网友调侃闫妮“微醺人设”火速签约,均验证了“用户脑洞即商机”的法则。品牌需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对话,真正将社交媒体转化为创意策源地。
传统代言依赖明星流量,而“听劝式代言”更注重话题性与匹配度。其实,霸王茶姬并未止步于事件营销,后续还推出了联名周边、定制饮品“婉约茉莉”,并将张小婉植入门店互动装置,推动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品牌资产。这种“热点—产品—场景”的全链路设计,避免了昙花一现的尴尬。
霸王茶姬的“听劝式营销”,本质上是品牌与用户共同书写的故事。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与其斥巨资争夺顶流,不如以谦逊姿态拥抱用户的智慧。能听懂弦外之音的品牌,才配得上泼天的富贵。
最近,999感冒灵的电梯“哄人减肥”广告火爆出圈,与传统电梯广告不同的是,这则广告做到了让大家自发“动起来”。
五四青年节,B站发布短片《消失的青年》引发现象级传播,相关线亿次。短片通过“普娃”“加班机器人”等高度符号化的社会意象,精准呈现了Z世代面临的现实规训,触发了弹幕区“破防了”“这是我”的集体共鸣。
区别于传统品牌宣传片的单向输出,B站依托其UGC(用户生成内容)生态构建了完整的传播链路。一面借助UP主的真实生活影像提供具象化的破局思路,一面吸引观众在情感满足的过程中通过弹幕表达自我。这种从共情到行动的引导,使短片传播力随着用户的二次创作持续裂变。
此外,B站还同步发起“消失的24小时”高校挑战活动,上线“信息净化实验室”活动,让用户在多重参与中切实对抗焦虑,进而建立起身份认同与情感依赖。在这一“情感共振—价值共享—实践共创”的闭环里,B站不动声色地传递了其“用户共创、多元表达”的价值主张。
从《后浪》的代际对话,到《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的青年自白,再到《消失的青年》对成长命题的多维解构,B站始终锚定“青年如何自处与破局”的时代主题。在深耕社会议题的过程中,B站不断洞察核心受众的真实需求,有的放矢地更新叙事语态,使青年节短片成为极具仪式感的特殊IP,在青年群体中构建起独特的品牌话语体系。
近日,重庆永辉超市因“反向抹零”的操作陷入舆论旋涡。标价7.96元的商品,实际收款8元。虽只是区区几分钱的差价,但众多消费者直呼其“吃相太过难看”。随后,“永辉超市反向抹零”等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有媒体报道,该现象在永辉超市重庆区域门店呈系统性存在。
5月1日,针对此事件,永辉超市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永辉同道”正式发布《永辉超市关于部分门店现金结算分币抹零问题的整改说明》,对“反向抹零”问题迅速组织排查,并第一时间做出整改,对所有消费存在分位差额的顾客按实际分位差额的10倍进行补偿。
在零售行业,“抹零”现象其实屡见不鲜。多数情况下,商家为吸引顾客、树立良好口碑,通常会采取“舍零”的做法,给消费者送上些许实惠。以零售行业标杆胖东来为例,当遇到分币找零难题时,其采用“零头累计至会员卡”的巧妙方式,真正做到了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这样既化解了分币流通的困扰,又保障了消费者不会多花一分冤枉钱。反观永辉超市,却以“分币流通存在困难”为托词,强行多收取消费者的费用。
值得关注的是,永辉超市自2024年起,高调推进“胖改计划”,宣称要学习胖东来的“真诚”经营理念,深耕供应链优化、员工福利提升等方面。但目前看来,并没有落到实处。此次永辉超市“反向抹零”事件,看似只是几分钱的小事,实则折射出当下一些商家在经营理念上的偏差。这些商家一味地追求利润,而忽视消费者的权益,长此以往,在消费者信任度下降的同时,品牌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当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小米SU7 Ultra发布会上亮相时,科技仪式感曾引发全场欢呼。这款4.2万元的选配部件,以“复刻纽北赛道基因”“辅助散热提升性能”为卖点,精准击中了用户对“性能符号”的想象。但数月后,车主实测发现其出现风道未直连散热系统、气流导引效果弱等问题,拆解后更显示其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差异甚微。这场关于“功能与宣传错位”的争议,最终演变为部分车主的维权。
从营销逻辑看,小米的尝试本无可厚非。碳纤维材质与热压罐工艺对标超跑标准,的确能塑造其技术高端的品牌形象。但赛道原型车的设计挪用至民用量产车时,团队或许忽略了场景的差异。在日常驾驶中,1.3千克的减重对操控感知的影响微乎其微,而4.2万元的溢价却让用户对“散热黑科技”抱有高期待。当“双风道导流”沦为装饰性设计,技术理想与现实价值的割裂便难以弥合。
这场风波恰是当下智能汽车营销集体困境的具象投射。从被批“伪需求”的“车内火锅”到被质疑“疗效玄学”的“车载养生”,无疑都显现出部分汽车品牌陷入创新焦虑的现实。技术参数堆砌虽能制造传播爆点,但若无法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价值,反而会消解用户的信任。
解构此次事件,行业或可获得双重启示:其一,技术叙事需与用户体验强关联,避免诸如“超跑设计下放”之类的模糊话术;其二,争议发生后,补偿诚意比公关话术更重要。如雷军所言:“创新不是自嗨,而是为用户创造真实愉悦。”当行业让科技回归服务本质,争议自会成为通向成熟的里程碑。
近日,国产运动品牌李宁因代言人站位争议陷入舆论风波。在与中国奥委会官宣合作的签约仪式上,马龙、全红婵、陈芋汐等奥运冠军的合影站位引发热议。合影中,刚获得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冠军的陈芋汐站在“C位”,而全红蝉被安排在合影边缘。
这与品牌此前的营销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在不久前的中国航天日活动中,品牌创始人李宁与全红婵的“爷孙互动”曾引发全网关注。展会现场,全红婵亲昵地称呼李宁为“伯伯”,二人不仅约定设计航天主题跳水服,击掌画面更是被解读为体育精神的传承,带动了品牌讨论度与消费者好感度的提升。
不到一个月时间,从亲切互动到边缘站位的巨大落差,引发了网友对李宁品牌功利营销的质疑。面对争议,李宁品牌官方的“冷处理”策略进一步激化了矛盾。随后,李宁品牌在电商平台上的退货率暴增,大量粉丝涌入官方直播间刷差评。尽管部分主播贴出“我爱婵宝”的标语试图缓和粉丝情绪,但已难以挽回品牌形象。
在流量主导的市场环境下,此次事件揭示了企业宣传策略的内在冲突。李宁品牌前期借助全红婵“国民女儿”形象建立情感联结,后期又因商业考量而调整合影站位,这种矛盾感无疑削弱了李宁品牌积累的信任基础,使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面临断裂风险。流量是一把双刃剑,若品牌一味追逐流量红利,将公众情感仅当作短期可消耗的资源,而非长期维护的资产,本质上就是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一旦信任受损,流量的反噬作用将对品牌造成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
乳业品牌“认养一头牛”近日因地铁广告语“跳槽吧!奶牛”陷入舆论旋涡。这则模仿招聘平台BOSS直聘设计的文案,将奶牛拟人化为职场打工人,本想以幽默的方式推出牧场福利,却因“晒不到太阳”“直接跟老板哞”等表述,被指嘲讽当代职场人的生存困境。品牌方后续虽强调广告已获“BOSS直聘”授权,并解释其创意旨在通过“拟人化招聘”体现对奶牛福利的重视,但公众情绪并未因此平息。
广告创意争议的本质是品牌对时代情绪的误判。当职场人正为“996”“35岁危机”焦虑时,广告将奶牛的“幸福生活”与打工人的现实困境并置,形成刺眼对比,非但未能传递品牌价值,反而强化了“人不如牛”的荒诞感。这种错位营销暴露出品牌对公众情绪的钝感,企业若将悲情符号转化为营销噱头,无异于在公众伤口上撒盐。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营销策略正在形成趋势。从迪士尼“牛马精神”广告到此次奶牛“跳槽”文案,品牌对打工人“自嘲梗”的滥用愈演愈烈。当企业试图通过解构职场焦虑获取关注时,实质上是在消费公众的痛苦。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会损害品牌形象,更会透支社会信任。
“品牌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捕捉情绪,更要提供情绪转化的解决方案。”唯有深入理解时代情绪,以人文关怀化解焦虑,才能让广告成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桥梁。对于品牌“认养一头牛”而言,与其执着于“牛”的符号游戏,不如回归产品本质,用优质奶源赢得口碑,方能在竞争激烈的乳业市场行稳致远。
在母亲节营销的赛道上,品牌一直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传递对女性的关怀,又要避免性别偏见。今年,母婴品牌Babycare凭借一支呼吁“所有母婴品牌都应改名为父母婴品牌”的争议性文案,意外登上舆论黑榜。
Babycare试图通过使用“父母婴”的概念,打破“母职绑架”的社会惯性,倡导父亲共同承担育儿责任。这一立意本与品牌2023年“爸爸带娃,妈妈快乐”的营销主线一脉相承,但在母亲节这一以感恩母亲为核心的情感节点,将“督促父亲参与育儿”作为主诉求,犹如在婚礼现场高唱《单身情歌》。时间错位的表达,让善意沦为冒犯。网友锐评:“母亲节应以母亲为主角,而非制造社会议题辩论场。”
母婴产品的使用者本质上是由生理特征决定的特殊群体,强行套用性别平等公式,既违背商业常识,也会消解母亲节的仪式感。当下女性主义思潮已从“权利主张”进阶至“主体确认”,妈妈们反感的并非“母亲”身份,而是被压缩为“育儿工具人”的客体化叙事。此次文案便将复杂的育儿责任问题简化为概念堆砌,暴露出品牌在价值观营销中“重口号、轻洞察”的弊病。
价值观营销不是流量密码的填空题,而是品牌人格的论述题。妈妈们需要的不是概念革新,而是被真正理解的温度。因此,母亲节的破局之道,不在于生硬解构“母亲”符号,而在于真诚看见“她”作为独立个体的喜怒哀乐。
输入店铺信息,获取专业全方面分析
* 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