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杆按钮“一键报警”智慧跑道实时排行
东莞中心公园打造了城市论坛、公园小熊IP、公园落日音乐三大活动IP。受访者供图
雨后的下午,走进东莞中心公园,清风拂面、满目绿意,白鹭掠过水面,花儿随风摇曳,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不仅有幽静的公益书吧,还有多种智能化管理设施,包括在灯杆上设置“一键报警”按钮,在河水里放置水位监测仪、自动监测水位等。近日,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布了《关于东莞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0165号建议答复的函》,回应东莞市人大代表叶少斌在今年东莞两会提出的《关于多元化运营城市公园,提升东莞市民幸福感、满意度的建议》。据了解,东莞通过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创新管理模式、打造特色品牌等方式,积极运营城市公园。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答复函”中表示,在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方面,一是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东莞市级城市公园由市财政全额供给,免费向市民开放。2024年,该局申请城市更新补助的项目涉及南城、东城共7个口袋公园;今年,也申请了一笔城市更新补助用于口袋公园建设。二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园建设。其中,凤岗镇屿湖公园,是由官井头提供土地,大运万科项目开发主体提供资金,累计投入约1500万元。三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园运营。其中,东莞中心公园南区目前已引入具有城市运营商理念、有规范标准化运营能力的企业(华润置地)参与公园运营;开园两年,通过集中采购资源、物料重复利用等降低活动成本约70万元,降本约24%。
此外,正在建设的北区从规划上推动“公益+商业”双轮驱动模式,保留户外大面积免费公共空间,如公园书吧公益开放、体育场馆开放公益时段、举办纯公益性主题、节庆、社群活动等;规划商业盒子,引入具有商业招商运营能力的企业,打造高品质轻餐饮与运动装备商业及快闪店,收益反哺公园管养运营。
在创新公园管理模式方面,一方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公园。东莞中心公园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中心公园内每个灯杆上都设置了“一键报警”的按钮;市民若遇到突发情况,九游体育官方平台可以按下按钮,工作人员便会赶到并及时处理。一旦公园里发生着火等危险情况,智能监控也会自动识别,并将险情发送到小程序后台。中心公园还建设了智慧跑道;市民进行注册之后,可将跑步数据实时同步到系统,同时在跑道旁的智慧步道系统电子屏幕上,看到自己的跑步排行情况等。
今年上半年,中心公园的书吧和旁边一栋建筑楼顶都安装了相关设备,可以通过光伏发电,满足两栋建筑的日常用电。
据了解,新基河贯穿了东莞中心公园。公园在河水里放置了水质和水位监测仪器,并设定上下限数值,智能设施会根据水质水位变化情况及时发出提醒,以便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该负责人还透露,眼下,中心公园的智能化管理设施系统正在升级;待升级完成后,上述功能将重新恢复。
另一方面,东莞还引入社会公众参与公园管理,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东莞中心公园已启动“公园+”活力社群计划,面向公众招募社群公益伙伴及主理人,培育多元化、可持续的公共活动生态。自2025年5月开始招募以来,共有社群粉丝384名,累计参与活动的公益伙伴及主理人共300人次;未来还将联合公益课堂合伙人招募更多爱好公益事业的市民参与生态保护志愿活动。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表示,在打造特色公园品牌方面,东莞一方面结合口袋公园建设,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其中,厚街镇乡贤公园,在厚街镇的鳌台历史文化街区内,以其8602平方米的绿意,与鳌台书院相映成趣,共同铸就了厚街镇的文化景观。
另一方面,加强公园主题策划,与知名IP合作,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其中,东莞中心公园在2024年10月以南北区形态为基础演化设计的小熊IP,通过“记忆点+情感点”持续多渠道输出曝光、互动、二创、升级迭代,目前已成为公园的流量IP。
此外,积极推动非遗与公共空间的融合。其中,茶山东岳公园举办茶园游会(国家级非遗项目)非遗祈福大巡游,虎门公园依托“节马碑”(省级非遗项目节马传说),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打造具有历史深度的文化地标。
东莞还加强公园与产业的联动发展。其一,在公园周边及内部合理规划商业设施,实现公园与商业的互利共赢。其二,与本地文化企业、艺术团体等合作,举办文化创作活动。其中,东莞中心公园联合东莞市玩具协会等社会组织,举办潮玩展览、音乐会、读书会、瑜伽疗愈、咖啡品鉴等活动,打造城市论坛、公园小熊IP、公园落日音乐三大活动IP。
近年来,东莞大力推进公园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1276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85平方米。
近日午后,南都记者来到东莞中心公园。这里草木苍翠、花儿盛放,白鹭在水面上飞舞,蝴蝶在花丛中漫步,犹如闹市中的一片“世外桃源”,让人疲乏顿消。多位市民在此休闲游玩,还有的在跑步。
“就是要去大自然踩着泥土”“和小熊一起等日落”“祝各位此生畅达,唯自由长青”……多个清新怡人的标语,让人会心一笑,满心欢喜。
在公园的书吧里,摆放着满满一墙的书籍,几位市民在此阅读、休憩。此外,在公厕外,还设置了人脸识别寄存柜,上面还显示着剩余空门数量;市民点击屏幕、进行刷脸便可打开寄存柜,十分方便。
在此游玩的市民钟女士称,自己家住附近,经常在周末或者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前去中心公园休闲放松。“这里风景不错,有树有水,空气清新,感觉很舒服。”钟女士说,公园在硬件设施方面也比较齐全。“上厕所很方便,还有直饮水喝;也有很多儿童游玩设施,孩子也喜欢来玩。”
对于近年来东莞的公园建设,钟女士感慨称,公园越来越多,绿色越来越浓。“现在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出门即景’。”
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城市公园,为奔波于生计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身心休憩之所”,也让大家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美好愿景。
如何更好地守护市民的这个“身心休憩之所”?首先,城市公园的建设和运营离不开资金投入。其次,东莞还创新公园管理模式,让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公园管理,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模式。东莞还努力凸显城市公园的文化功能。推动非遗项目与公园融合、在公园举办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公园IP形象等,为城市公园的发展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输入店铺信息,获取专业全方面分析
* 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